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10年安寧路 護理師:陪伴最重要 (中國時報 )

「人生是邁向死亡的過程,對臨終病人,陪伴就是最好的幫助。」年僅30歲卻歷經生死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護理師蘇曉雯,把10年的加護病房與安寧療護感觸拍成影片,強調安寧不是「等死」,而是對臨終病人的陪伴。
 蘇曉雯表示,在安寧病房中,病人短則入住當天就離開人世,長則是2至3個月的癌末患者,印象深刻曾有30多歲的年輕乳癌病人,躺在安寧病床上全身水腫,年幼的孩子探病卻認不出媽媽。「對待這些臨終病患和家屬,我們真的無法做什麼,最大的幫助莫過於陪伴。」
 10月份第2個星期6是全球同步的「世界安寧日」,衛生福利部舉辦「破除迷思-讓安寧更普及」記者會,會中揭示安寧療護三大迷思,包括安寧療護只服務癌症病患、接受安寧代表已不久於世、安寧療護只會用嗎啡來處理疼痛。
 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黃勝堅表示,現在的食物都標榜「有機」,對臨終病患的醫療也該「有機」,過多的藥物或治療只是加重病人負擔。近兩年金山分院協助64位病患居家安寧,發現臨終病患在自己熟悉的住處安然往生,相較於醫學中心的加護和安寧病房,病患和家屬能有更好的死亡品質。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邱世哲表示,從民國95年開始推廣簽立「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並註記健保IC卡,起初每月僅678人申請,現在平均每月申辦數已超過4200人,截至今年6月,IC卡註記已有17萬7180人,雖不到人口比例的1%,但民眾已逐漸接受安寧療護觀念。

 然而邱世哲也指出,推廣安寧療護面臨的瓶頸,目前接受安寧療護者多屬癌末病患,其他8大類非癌者,如大腦病變、腎、肝、肺、心臟疾病末期患者,在整體安寧照護對象中僅占不到10%;另外像失智症末期患者自理功能差,但目前接收安寧療護的比例仍相當低,非癌症病友的安寧療護應再加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