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癌症登計資料 (Cancer statistic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癌症登計資料 (Cancer statistic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陷5迷思 1成癌患不治療 (蘋果日報2013/11/10)

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全台每年癌症新增人數已衝破9萬人,但其中竟有9117人無申報治療紀錄,顯示並未接受醫院治療,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昨(7)日表示,推測這些癌症患者不接受治療的原因,應是陷入癌症治療5大迷思,包括害怕受苦、認為治不好、覺得不嚴重、以偏方治療、經濟問題,其中害怕受苦是最常見的迷思,其實癌症治療有多種方式,可從中選擇自己能接受的方式,不要完全放棄。
國健署資料顯示,每5分48秒就有1人罹癌,王正旭醫師表示,台灣癌症患者死亡率較美國高,每年死亡人數中,每100位就有25位死於癌症,但並非台灣醫療技術較美國差,而是受迷思影響,如許多人認為進醫院治療不吉利;或是認為癌症以正規治療沒用,改採偏方等;還有最多癌患因害怕化療、放療,而逃避不治療,建議掌握4抗癌關鍵,認識它、正視它、了解它、打敗它,並與家人一起積極抗病。 

先了解】★存活率較美差

根據資料顯示,台灣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遠低於美國,由於男性常罹患的肝癌、肺癌等存活率較低,若以男性的5年存活率相較,台灣為41%低於美國的65%,推測原因應是台灣患者抗癌不夠積極所致。

★恐治療副作用

癌症患者不接受治療的原因很多,其中害怕治療過程佔比最多,包括面對手術的恐懼感、後續化療與放療的副作用等;另外,許多人對癌症的治療過度悲觀,認為反正也治不好,因此乾脆放棄。 

【這樣做】★了解治療方式

若確定罹癌,建議先就醫了解癌症類別與治療方式,因為不同的癌症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另外,依據癌症期別與患者年齡也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先全盤了解清楚後,再選擇自己可接受的治療方式。 

★辛苦可稍休息

化療、放療的副作用的確頗為痛苦,部分副作用可事先透過藥物預防、減緩不適,如果治療過程實在覺得無法忍受,也可在諮詢醫師後減少療程次數,或是中途先短暫休息,治療的方式可以相當彈性。 

【醫師說】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
王正旭醫師
若擔心治療受苦,可先考量治療後延續的存活期長短,以及副作用的痛苦程度後,再選擇治療方式。 

報導╱張雅淳、王璐華 攝影╱黃天佑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桃園縣男性死亡率為女性之1.7倍 惡性腫瘤居10大死因之首(大紀元電子日報)

【記者徐乃義/桃園報導】

101年桃園縣死亡人數1萬900人,死亡率為每10萬人539.1人,其中以惡性腫瘤死亡率每10萬人143.4人居冠,其次分別為心臟疾病63.2人及腦血管疾病43.2人。

主要死因與死亡率為縣民健康之具體指標,可作為規劃醫療資源配置、疾病預防宣導及擬定公共衛生政策之重要依據。近年來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已成為死因主要殺手,四者合占約5成;若與91年相較,10大死因中,以心臟疾病死亡率每10萬人增加29.5人最多,惡性腫瘤增加26.6人次之,事故傷害則減少13.6人最為顯著,推動戴安全帽、繫安全帶與預防酒駕等交通安全政策,以及宣導居家安全防護措施,使縣民事故傷害發生率呈下降趨勢。

按性別觀察,101年桃園縣男性死亡人數6,914人,女性3,986人,男性死亡率為每10萬人679.7人,為女性396.8人之1.7倍,另兩性10大死因大致相同,惟男性各死因之死亡率均較女性為高,男性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死亡率約為女性之4.1倍差距最大,主因男性吸菸率遠高於女性所致,其次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3.2倍,而糖尿病死亡率則約略相當。

隨醫療科技進步,100年桃園縣縣民平均壽命79.6歲,較90年增加2.4歲,其中男性平均壽命76.9歲低於女性之82.8歲,10年來男性壽命增加2.0歲,女性則增2.7歲,且男女平均壽命差距由5.2歲擴大至5.9歲,主要係醫療水準提升、衛生環境改善及女性工作危險性較低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