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怕血媽咪克服障礙 血友病女卡片謝恩 (自由時報)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27歲的周佳慧在9歲時才確診是血友病友。在她唸小學2年級以前,只要一不小心咬到舌頭,就會血流不止。媽媽為了照顧她,不得不克服「怕血」的心理障礙,才使得她能健康長大;在母親節前夕,佳慧感謝媽媽多年來的細心照顧,現在要換她照顧媽媽。
陪愛女進出急診百次 也曾嚇暈
佳慧在外觀上與一般女孩沒有差異,但她卻是千萬中選一的女性罕見出血性疾病患者,更因為同時缺乏第五及第八凝血因子,在施打第八凝血因子製劑外,另需輸血漿補充第五凝血因子,由於過敏體質,幾乎每次治療都是「搏命演出」,佳慧的母親陪著她經歷電燒、打針及進出急診近百次,也曾數度因為驚嚇擔憂,直接在診間昏厥。
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創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沈銘鏡表示,血友病是一種基因缺陷的疾病,會影響血液的凝血功能延長凝固時間。目前台灣約有1000位血友病友,血友病至今並無治癒的方法,需固定補充凝血因子,現在已有第七、第八及第九凝血因子的基因工程製劑,可取代傳統血漿的感染高風險,但仍有極少數像佳慧這樣缺第五凝血因子,仍需輸注血漿,因此依然極需治療上的進步。
病友協會昨日舉行會員大會暨母親節活動,超過百位血友病友帶著母親共度溫馨母親節,病友們更紛紛寫下對母親的愛;佳慧則是在卡片上寫著:「我要跟媽媽說謝謝,也希望在接下來的人生,有更多的時間換成我來照顧她和愛她…。」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 自由時報

進一步參考資料: combined factor V and factor VIII deficiency

大腸癌高風險者 30歲做大腸鏡 (蘋果日報 20130422)

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大腸癌病患總人數位居所有癌症之冠,每年約有1萬人罹患大腸癌,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基銘醫師表示,許多大腸癌患者直到中晚期才出現症狀,若是腫瘤發生在左側大腸,由於此處大腸的直徑較寬,較容易出現大便變細的情形。
若是腫瘤發生在右側大腸,此處直徑較窄,表現出來的症狀多為輕微出血,患者會有些微貧血症狀,但症狀都不算明顯,因此篩檢格外重要,尤其若有大腸癌家族史,更要提早防範,建議從30歲起就可定期檢查,約2~3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



檢查前勿吃豬血

賴基銘醫師表示,一般人建議50歲後每2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檢查前要避免吃豬血、鴨血或牛排等食物,以免糞便中有動物血液影響判讀結果。
若經常吃油膩食物、又沒有運動習慣、生活作息不正常,則建議提前至40~45歲檢查。
而有相關家族史更要提早至30歲,且應直接做大腸鏡檢查,約2~3年做一次;若已有腸息肉,則要每年檢查一次。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 蘋果日報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Denosumab (如Xgeva) 健保給付規定 2013/1/1: 乳癌 , 前列腺癌

Denosumab(如Xgeva(102/1/1)
限用於:
乳癌、前列腺癌併有蝕骨性骨轉移之病患。

骨轉移新藥 減輕疼痛 延緩骨折 (蘋果日報)


骨轉移新藥 減輕疼痛 延緩骨折

健保可給付 副作用影響骨癒合

骨頭好痛啊!(設計對白)
一名37歲女性確診為乳癌初期,因疏忽追蹤與治療,2年後乳癌復發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肋骨、骨盆、大腿骨,即「骨轉移」,不但嚴重疼痛、同時還發生骨折。三總血液腫瘤科醫師戴明燊表示,高達7成5乳癌與攝護腺癌晚期患者發生骨轉移,健保局剛通過denosumab成分藥物,骨折發生較舊藥延後8.3個月,也能減輕疼痛,但副作用會影響骨頭癒合。報導╱張雅淳、林明佳 攝影╱王文廷

這位37歲女性原本僅為乳癌初期,但手術後卻沒有搭配進行化療,也沒有持續追蹤,再次復發時已是乳癌晚期,且癌細胞幾乎轉移到全身骨頭,不僅全身嚴重疼痛,也因骨折影響活動。戴明燊醫師表示,骨轉移的疼痛感超過女性生產的陣痛,就算吃止痛藥仍相當痛,而且會有骨折等相關骨骼病變,因此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現在denosumab成分藥物有健保給付之後,提供骨轉移患者新的藥物選擇,可減輕疼痛感與延緩骨折發生時間。

【先了解】★乳癌晚期常見

許多癌症晚期都會發生骨轉移,其中乳癌、攝護腺癌比例最高佔7成5,肺癌比例也有3~4成,若發現骨頭有疼痛感,且活動後痛感會減輕,不同於一般骨刺等骨骼病變,是休息後會減輕疼痛,應趕緊就醫檢查。


★影響生活品質

據研究顯示,6~8成骨轉移患者會發生難以忍受的骨頭疼痛現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若是骨轉移部位在脊椎骨、下肢骨骼,有時甚至會引發癱瘓、或是無法久站,甚至連起床都沒辦法。


【這樣做】★藥物延緩骨折

骨轉移治療法是藉藥物抑制蝕骨細胞,以免癌細胞在骨骼內擴散,過去僅雙磷酸鹽類藥物享健保給付,採靜脈注射;現在denosumab成分藥也享健保,採皮下注射,每月可省約1萬多元、可延後骨折8.3個月、減輕疼痛。


★補充鈣質強化

骨轉移藥物會帶走血液中的鈣,因此患者平時要多補充鈣質,可多吃乳製品、小魚肝等高鈣食物,或直接補充鈣片。另外,由於此類患者易發生骨折,因此若要運動最好先跟醫師討論。


三總血液腫瘤科醫師 戴明燊

【醫師說】

不管何種癌症,治療後仍要持續追蹤,以免再次復發或轉移至其他器官。

資料來源版權所有: 蘋果日報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白血病奪視力 他用心「逆光飛翔」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記者郭政芬/新豐報導】

國片「逆光飛翔」描述盲人鋼琴家黃裕翔學習音樂的故事,新竹縣忠孝國中學生彭晟源也如「逆光飛翔」,1歲多就失去視力,卻未減他探索世界的心,憑著毅力,獲「2013年總統教育獎」竹縣複審,將再報教育部參加全國評審。
「左手往上擺、右手舉直!」、「再試一下!」彭晟源失明,去年學校舉辦健康操比賽,他為參加比賽,請同學協助教學,重複著同學指令、動作,用心記住每個環節,當天憑著記憶努力完成比賽,感動在場許多來賓。
彭晟源1歲多時,眼睛因白血病併發症而失去視力,從此無法看見影像,但他樂觀,從未放棄自己,選擇「用心」擁抱世界。他國小五年級學習鋼琴、小提琴、烏克麗麗與吉他等樂器,B-Box、口技、歌唱等也難不倒他。
「非常喜歡『聽』電視!」彭晟源的偶像是蔡依林,他專心聆聽電視播放的音樂,熟悉地哼著歌,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與熱忱,他表示,並不想當音樂家,只是「盡情享受美妙的音符就好!」當作精神寄託。
昨天彭晟源得知通過總統教育獎複審,將再報教育部評審,臉上流露出驚訝表情,隨即低聲說,非常開心自己的生命故事可以鼓勵他人,也謝謝父母、師長、同學在旁協助,「不要因為跟不上別人,就放棄,反而要加倍努力!」
彭晟源堅定的說「人生中,真的會有許多料想不到的趣事!」展現他生命態度,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學校各項活動,舉凡運動會、晨間慢跑、教室打掃他都努力參與。
在操場上,他常輕搭同學的肩膀緩緩慢跑,享受運動的樂趣,也邊和同學開心聊天。
「2013年總統教育獎」竹縣忠孝國中彭晟源、尖石國中徐子玉與福興國小詹雅婷等3位獲推荐參加全國審核;縣長邱鏡淳將於本月30日頒獎表揚,鼓勵更多學生奮發向上,展現亮麗人生。


全文網址: 白血病奪視力 他用心「逆光飛翔」 - 生命的奇蹟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50942#ixzz2R1Iqh1Ue
Power By udn.com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 聯合新聞網

癌症是不治之症? 你錯了 (聯合新聞網)


台灣一年超過4萬人死於癌症,癌症希望協會今天公布2013年國人最新癌症認知調查,受訪的1500位民眾中,高達九成對癌症有錯誤迷思,認為癌症只是健康問題、是老人病、絕症、宿命。癌症希望協會強調,現代人飲食習慣不佳、肥胖,久坐不動,都會增加罹癌風險,建議避免接觸菸、酒、檳榔等致癌環境。
癌症希望協會董事長、基隆長庚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癌症不是文明病、老人病,也不是不治之症。他提醒民眾千萬不要害怕檢查,現階段癌症治療非常進步,早期發現接受治療,仍可戰勝可怕癌症。
根據調查,有六成以上民眾認為「癌症是文明病,特別在先進國家容易發生」。醫師認為,這是最要不得的觀念,癌症非先進國家專屬,任何年齡、群體都可能發生,做好防範與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也可戰勝癌症。
35歲淋巴癌患者葉先生,10年前還在念碩士班時,發現罹換淋巴癌三期,經過過6次化療與27次放射線治療積極抗癌,最後經由自體幹細胞移植成功重獲新生。另一名37歲乳癌三期患者黎小姐,經過18次化療讓腫瘤縮小後,再開刀切除腫瘤與部分乳房。今年6月將披上嫁紗,勇敢追求美麗人生。
王正旭表示,民眾大多認為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民眾比較容易得到癌症,事實上,從全球統計看來,全球一年有1200萬人罹癌,其中歐美已開發國家占53%,其他非已開發國家占47%,兩者相差不多;罹癌者中760萬人會死亡,其中有55%為開發中國家民眾。
王正旭表示,由此可知,歐美人士雖然罹癌者略多,但死亡者卻有一半以上在開發中國家,除了先進國家醫療水準相對較佳,另一方面也是不少民眾面對癌症不太積極。至於台灣,癌症五年以上存活率女性有六成、男性僅四成,主要原因就是男性癌症發現期別晚,面對疾病的態度也不如女生積極,因此治療成效不佳。


全文網址: 癌症是不治之症? 你錯了 | 醫藥新聞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841811.shtml#ixzz2R0kRgQzy
Power By udn.com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 聯合新聞網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肝癌治療選擇 依腫瘤型態而定 (自由時報)


文/許金川
Q:我的爸爸是C型肝炎患者,在兩年前發現肝癌,以動脈栓塞治療,一年後肝癌復發,改以電燒治療。最近檢查發現,他的肝癌又復發了,這一次醫師建議我們以手術切除來治療腫瘤,主要是因為腫瘤長在肝臟的下方邊緣,可是爸爸之前已經做了2次肝癌的治療,還能承受手術切除的風險嗎?為何每一次的治療方式都不一樣?
A:臨床上的肝癌治療有其醫學上的準則可供參考,但還是要依據每一次腫瘤發生的情況,做個別評估,才能做出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您的父親第一次發生肝癌時,以動脈栓塞治療;第二次再復發時,改用局部治療中的電燒治療;這一次再復發,醫師卻建議用手術切除,這是因為每一次發生肝癌的情況可能都不一樣,需要依據當時的情況,評估選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例如手術切除與電燒治療的療效比動脈栓塞來得好,但並非每一次的情況都適用手術切除或電燒治療,當腫瘤的顆數較多,栓塞治療反而是較好的治療選擇。
醫學上評估肝癌患者可否接受手術切除,除了衡量腫瘤的位置、大小、顆數以及有無血管侵犯或轉移其他器官之外,通常還會做靛氰綠滯留測試(ICG測試),去評估病患肝臟功能的優劣,再決定可否手術切除,以及可以承受的切除範圍。
長在肝臟邊緣的腫瘤通常比較適合做肝臟切除,因為連同腫瘤切除的肝組織較少,較不會影響肝功能;反之長在肝臟內的腫瘤就不大適合做手術切除了,此時,栓塞或電燒反而是較安全合適的選擇。
如果您的父親的腫瘤型態適用手術切除,且肝臟功能檢測起來也沒問題,還是可以接受手術切除治療的,並非一旦做過動脈栓塞或電燒治療,就無法再用手術切除腫瘤了。
(作者為前台大醫院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