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台灣約有四分之一的大腸癌病患,確診時腫瘤已轉移,只能仰賴化療及標靶藥物。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輝明指出,如果使用「KRAS基因檢測」,並配合標靶藥物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Cetuximab,預計每年可望幫助2500位末期大腸癌病患,二者現已納入健保給付。
一名53歲婦女因半年反覆腹瀉與腸胃不適,就醫診斷結果為「乙狀結腸癌」末期、且已肝轉移現象。經手術切除後,透過KRAS基因檢測,化驗腸癌組織呈現正常型反應,研判應採用化學治療合併標靶藥物Cetuximab治療,治療半年後,癌指數由原本接近的1500下降至108,肝腫瘤亦縮小近50%。
王輝明表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Cetuximab)」及「血管生長因子單株抗體(Bevacizumab)」,是目前末期大腸癌病患主要使用的標把藥物。美國臨床腫瘤年會今年發表文獻指出,二者在延緩腫瘤惡化時間,
Cetuximab較適合KRAS基因應用在無突變的病患於第一線治療時使用。
王輝明解釋,Cetuximab直接作用在腫瘤細胞上,透過生物標記KRAS
基因可預測是否有效,副作用是皮膚及輸注反應,可經由預防性藥物達到有效控制;Bevacizumab則是經由改變血管特性,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環境,副作用為胃腸穿孔、傷口癒合的併發症及出血,現階段無法事先預防,因此,若患者治療後需進行手術,需謹慎選擇時間點。
Cetuximab與化學治療合併於第一線治療,王輝明提到,如此不但可有效縮小腫瘤體積,並將存活期延長至28.7個月,配合適當的手術治療還能顯著增加整體存活期至
46.7個月,為患者省下至少百萬元醫療費用,大幅減輕經濟負擔。
王輝明呼籲,現階段各項基因檢測的方式日趨成熟,大腸癌治療也逐漸往個人化治療發展,病友應積極就醫、遵循醫囑、積極接受治療、保持正面心態,家人親友則需給予支持,便能成功對抗腸癌威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