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陳建仁/防癌新妙方 (聯合新聞網 2013/6/18)


衛生署最近公布,癌症連續3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平均每100名死者,就有28人死於癌症。在台灣常見的癌症當中,肝癌、子宮頸癌、胃癌與鼻咽癌,都是導因於傳染病原的慢性感染。這類病毒或細菌誘發的癌症,約占所有癌症的四分之一。
透過疫苗接種可避免感染致癌傳染病原;或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控制致癌傳染病原的慢性感染,都可有效預防癌症發生。

B型肝炎病毒是肝癌的主要致因,全球約有3億5千萬的慢性B型肝炎病患,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及南美洲,台灣也是B型肝炎病毒的高盛行地區,成人帶原率高達15%。B型肝炎病毒的傳染可透過疫苗接種預防,台灣自1984年展開全球最早的全國B型肝炎接種計畫,使得預防接種過的出生世代的B型肝炎病毒帶原率大幅下降,肝癌發生率也顯著降低70%。B型肝炎疫苗是第一個被證明能夠有效預防癌症的疫苗,但它不能保護已受到感染的慢性帶原者。

C型肝炎病毒也是肝癌的主要致因,全球約有1億7千萬的慢性C型肝炎病患,主要分布在蒙古、亞洲、北非及南美洲。台灣的C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約2至5%,有明顯地理差異,少數鄉鎮可高達20%。截至目前,C型肝炎疫苗仍在研發階段。

B肝C肝 抗病毒藥物抑止
近年已有B型與C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上市,可有效抑止肝細胞內的病毒複製,減少肝纖維化、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發生。台灣自2003年展開全國慢性病毒肝炎治療計畫,對於符合治療條件的B型或C型肝炎患者,給予抗病毒藥物,這項計畫有效降低肝硬化死亡率與肝癌發生率。抗C型肝炎病毒藥物的療程短,且治癒率高;但抗B型肝炎病毒藥物,都必須長期服用,有些藥物更會誘發抗藥病毒株。療程短又能完全治癒慢性B型肝炎的藥物,是相當重要的醫藥研發課題!

子宮頸癌 疫苗&抹片齊下
人類乳突病毒是子宮頸癌的必要致因,在100多型的人類乳突病毒當中,具有致癌能力的共有17型,其中以16、18、52、58四型最為重要。絕大多數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都是暫時性感染,較為少見的持續感染,則會顯著增加罹患子宮頸癌風險。台灣婦女持續感染可致癌人類乳突病毒的盛行率約3至5%,且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
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可利用接種疫苗預防,目前上市的兩種疫苗,是針對16、18兩型人類乳突病毒所研製,對其他型人類乳突病毒並不具有完全保護效果。婦女接種疫苗仍須檢測其他型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以及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篩檢,以早期發現子宮頸癌或其癌前病變,並給予適時的診斷與治療。台灣自1995年起,對30歲以上婦女實施子宮頸抹片篩檢,已顯著降低子宮頸癌死亡率達80%。治療人類乳突病毒持續感染的抗病毒藥物,目前仍在研發階段。

胃癌 抗生素降低機率
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主要致因,台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也有明顯地理差異,飲用河水的山地鄉和偏僻區域,中老年人的感染率甚至高達70至80%。由於水肥處理改善與自來水普及,台灣年輕世代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遠低於年老世代。
抗生素可有效治癒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進而降低慢性胃炎、胃潰瘍和胃癌發生率。台灣自1995年由全民健保給付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篩檢和治療,台灣胃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已有顯著下降。

鼻咽癌 早發現早治療
Epstein-Barr(EB)病毒是華人好發鼻咽癌的主要致因。全球多數人在青少年即已感染EB病毒,卻只有極少數人會罹患鼻咽癌。目前並無有效的疫苗或抗病毒藥物,可預防或治療EB病毒感染。現階段鼻咽癌防治對策仍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為主。
早期發現鼻咽癌的治癒率佳,而血清中的EB病毒抗體量,或鼻咽上皮細胞中的EB病毒量,都可作為鼻咽癌的早期篩檢工具;且有很好的敏感度和特異度。除了EB病毒的大量複製外,鼻咽癌也有很強的家族傾向,探索華人容易罹患鼻咽癌的風險基因型,也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本文作者陳建仁為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副院長)


全文網址: 陳建仁/防癌新妙方 - 抗癌新知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61524#ixzz2XGXLovNE
Power By udn.com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Battling Cancer Together (New York Times 2013/5/27)


Three days after her double mastectomy for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Elissa Bantug, then 25, needed to feel whole again. But when she expressed a desire for intimacy, her fiancé (now her husband) walked away, leaving her feeling hurt and angry and worried about their future together.
Weeks later she learned that his rejection was based not on any lost love or attraction, but on the fear that he might hurt her physically.
“I was just guessing,” Ms. Bantug said in an interview. “It would have been really helpful to hear his thoughts, fears and concerns.” But she admits she did no better at expressing her own.
All through the postoperative ordeal and chemotherapy, she said, “I did a bad job of communicating my needs. I would tell him I’m fine when I really felt awful, and then I would resent the fact that he didn’t take care of me.
“It was really hard, but we got through it because we love each other,” she said. “He finally told me: ‘I want you alive. I don’t care what your breasts look like.’ ”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honesty and communication when cancer strikes, Ms. Bantug, now 31, went on to run a cancer survivors’ clinic at theJohns Hopkins Breast Center, helping other couples through the cancer experience. She spoke frankly of her own ordeal with Dan Shapiro,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Penn State University.
Dr. Shapiro is the author of a new book, “And in Health: A Guide for Couples Facing Cancer Together.” His advice can help prevent the diagnosis from damaging one’s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
Few know the challenges better. Both Dr. Shapiro and his wife, Terry, have survived serious bouts of cancer. Cancer, he wrote, “is like a tremor that rattles our walls and finds the fault lines that already existed. If we’re not careful, it reaches into our relationships and drags out these subtle differences and magnifies them.”
Dr. Shapiro met his wife in his 20s while undergoing a bone marrow transplant for Hodgkin’s lymphoma, a cancer of the lymph system. After they married, his cancer recurred, and he needed a second bone marrow transplant, which saved his life.
By means of stored sperm, the couple had two daughters. Then cancer struck again. Dr. Shapiro admits that when his wife was found to have breast cancer, he became “nonfunctional, terrified that she might die and fearing I’d have to raise the two girls by myself.” But instead of telling his wife, “I love you a lot — it’s hard to watch this,” he tried to protect her from his fears.
He has since learned that withholding his feelings was a big mistake. “By not being honest with each other,” he told me, “you can create a wedge in the relationship at a time when you both need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Dr. Shapiro wrote that cancer can cause people to lose their bearings and to push away those they love and most need to help them through the challenges of treatment.
The lessons derived from his own experience and those of 40 other “cancer couples” are elaborated in his book, a kind of Cancer 101 for couples. Among them:
Teamwork Is Essential Even without the challenge of a potentially fatal diagnosis like cancer, people often have difficulty remembering everything doctors tell them and correctly interpreting the information. When couples see doctors as a team, with one assigned to take notes and both able to ask questions,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diagnoses and treatment options are less likely.
If doctors fail to adequately address the patient’s concerns, the couple should decide which partner will speak up. And when both members of a couple are educated about side effects, they are less likely to panic when a symptom develops.
Talk and Touch Whenever and however you can, express and show your love and concern in words, actions and touch. When faced with cancer, Dr. Shapiro’s wife needed him to say, repeatedly, that he loved her. “And she wanted me to take the trash down to the street on time without being reminded,” he added.
Love and support can also be communicated through touch. “A soft nonsexual touch on the arm or shoulder can be a soothing balm when we feel vulnerable,” Dr. Shapiro wrote.
Allow for Mistakes Couples must rely more than ever on patience and tolerance. “Cancer requires a whole new set of skills at a time when most of us are depleted, distracted and scared,” he wrote. Each person should go easy on the partner when “rookie mistakes” occur, like forgetting appointments, losing things or locking the keys in the car.
When people are anxious, they may blame each other for their ill feelings. The psychologist warns against acting on “negative feelings” that inevitably arise, for example, when couples are waiting for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Rather than take out their anxiety on spouses, themselves or anyone else, he suggests, “Do exercise, go for walks, see a movie, talk to friends and distract yourself.”
Nobody Can Read Minds Like Ms. Bantug, patients often expect their partners to know how they are feeling and what they may want, then resent it when unexpressed needs are not met.
A patient’s ability and energy to perform tasks may change from one day to the next. Patients may feel unsupported if their partners expect them to function normally when they feel awful, or they may resent having jobs taken from them when they feel well. It’s better to ask than to assume. Both should “talk about what needs to be done today and who’s going to do it,” Dr. Shapiro advised. He encourages spouses to repeatedly check in with each other about various tasks.
Prepare for the Unknown When Penny Carruth’s husband’s body “shut down” while he was being treated for lymphoma, she didn’t know if he would want to be artificially ventilated. “It seemed like torture — he moaned, groaned and tried to pull off the mask. His hands had to be tied down,” she told me.
In Dr. Shapiro’s book, she urges couples to have a conversation about end-of-life care, making clear their wishes in case a spouse later faces decisions about life support.
“Advance directives are a lasting gift” for those you love, Dr. Shapiro said. One woman he interviewed lost her chance to spend the last months with her husband in the way she wanted because the doctors pursued treatment even as he was dying.

六撇步 有效預防大腸癌 (聯合新聞網)


前總統李登輝、知名法醫楊日松、導演柯一正、歌手楊烈、音樂人陳志遠,他們有什麼連結呢?他們全都是大腸癌患者。李登輝、柯一正、楊烈經過手術及治療,現在恢復健康,但楊日松及陳志遠,卻不幸因大腸癌病逝。
我們的腸道,是由小腸負責消化、吸收食物營養,之後殘渣進入大腸,由大腸吸收水分,並暫時存放小腸送來的廢物,然後排出。 但不少人飲食偏向高油脂、多肉類、少蔬果,使得大腸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新增超過1萬人,它發生率連續四年居台灣十大癌症的首位,死亡率是癌症的第三名。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台灣平均每天有30人得到大腸癌,13人因此死亡。
早期大腸癌幾乎沒有症狀,有人會常有便意、大便次數增加,或大便變細,也有人肛門排便時會痛或有血,以為是痔瘡或腸炎而延誤就診,其實有家族病史或年過50歲的高危險群,都應提高警覺。家族中若有一位一親等是大腸癌患者,則罹病率是一般人二到四倍;若兩位一親等是大腸癌患者,罹病率更提高到一般人的三到六倍,最好提前40歲就做檢查。
醫師指,如果右側大腸有癌病灶,因食物消化到此的殘渣為液體狀,病人症狀常是摸到腹部腫塊、下腹隱痛、貧血、食欲不振,或會惡心、嘔吐。
左側大腸由於比較窄,主要為儲存大便,食物殘渣為固體狀,有癌變的話,症狀為大便帶血及黏液,大便次數增加,並容易便秘或腹痛。
表/聯合報系健康事業部整理


全文網址: 六撇步 有效預防大腸癌 - 大腸直腸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60184#ixzz2WGjWuX1q
Power By udn.com 

大腸癌 初期症狀不明顯易輕忽 (聯合新聞網 2013/6/13)


大腸癌近年來成為國人好發癌症的第一名,也因為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而往往被忽略。通常若腹瀉及便秘交替發生、大便帶血或解不乾淨、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或腹脹、腹痛、噁心及嘔吐感等,都應提高警覺。
此外,通常病患若檢查發現具有大腸息肉,應更加小心。這是因為,大部分大腸癌患者,都是先由腸壁產生息肉,再轉變為癌症,因此建議定期做檢查,在大腸息肉轉變成癌症前先予以切除,並定期追蹤檢查以降低罹癌風險。
案例一:愛吃肉 她腸內13顆息肉

圖/聯合報系健康事業部整理
30多歲的陳小姐,愛吃肉,愛買速食炸雞或鹹酥雞打牙祭,三不五時吃燒烤、牛排來犒賞自己。有天公司做健檢,沒想到竟發現腸道長了13顆息肉,且都是腺瘤,因腺瘤演變成大腸癌的機率較高,在醫師的建議下切除。
陳小姐手術後仍驚訝的說,沒想到自己這麼年輕竟會有息肉,以後不敢亂吃肉,更要多吃蔬果。
醫師警告,愛吃肉類、尤其是愛吃紅肉的人,應該盡量少吃肉。台灣腸癌病友協會也建議少吃加工食品、避免高溫燒烤;不偏食、多吃蔬果。每天蔬果應至少七份,尤其男性每天應吃九份蔬果,每份約一個拳頭大小。
案例二:血便誤當痔瘡 大腸癌來敲門
32歲的蔡先生,是個凡事都很要求完美的人,因此念書考試一緊張時容易拉肚子,工作之後,賣命的他,常常一坐是幾個小時。去年初,他發現自己有血便,本來以為是痔瘡,加上工作忙,沒有時間檢查,半年後便秘越來越嚴重,一檢查竟然發現大腸癌第二期,更因為腫瘤距離肛門只有3.5公分,不能保留肛門,只得做人工造口。
圖/聯合報系健康事業部整理
蔡先生至今不敢相信年紀輕輕的自己得了大腸癌,更何況他天生不愛吃肉,天天吃蔬果,每天大量喝水、喝湯,雖然排便習慣不好,但因為家族裡沒有人有癌症病史,總以為大腸癌好發年齡是50歲以上,完全沒想到30出頭的自己可能罹病,也從來沒有做過大腸鏡檢查。現在的他積極抗癌中,他也常告誡親朋好友,如果有腸胃不適或便秘,千萬不要等閒視之。
案例三:連環屁 竟是腸癌引起
50多歲的林太太,最近一年來經常腹漲、腹痛,最近半年,更不自主地出現「連環屁」,且排氣時有臭味。
後來就醫檢查,才發現半年來的連環屁,竟然是大腸癌引起。大腸鏡篩檢發現,她的乙狀結腸癌長出一顆大約3公分的惡性腫瘤。
腸胃科醫師分析,正常人的腸道常有100至200cc氣體存在,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都會放屁。但如果長期且持續不間斷的放屁,則是不正常的消化現象,應盡速就醫檢查。
醫師警告,愛吃肉,尤其愛吃紅肉的人,因為動物性蛋白質不易消化,停留在腸道的時間較長,長期下來可能改變腸道的病菌種類,當致癌病菌與腸道黏膜不斷摩擦,就容易誘發大腸癌。


全文網址: 大腸癌 初期症狀不明顯易輕忽 - 大腸直腸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60167#ixzz2WGirfdKE
Power By udn.com 


男性罹癌研究 莫名疼痛、疲勞感是徵兆 (中時電子報 2013/5/13)

在國內衛生署每年調查的十大死因當中,罹癌人數比例越來越高,並蟬聯首位長達30年。為了保護國人健康,政府長期宣導篩檢癌症的重要性,目的希望癌友能早期發現、盡快治療,預後會較好。不僅如此,目前美國癌症協會副首席醫療官Lichtenfeld醫師提出15項男性罹癌徵兆,若不幸發現自己有這些症狀,應趕緊就醫接受治療。

  男性罹癌徵兆包含,乳腺腫塊、莫名疼痛、睪丸異常、腫塊或腫脹、不明原因發燒、體重急降、腹痛及長期抑鬱症、常感疲勞、持續性咳嗽、吞嚥困難、皮膚變化或長痣、咳血或排血、口腔變化、泌尿問題明顯、持續性消化不良等症狀。Lichtenfeld醫師表示,在乳腺腫塊方面,即乳房發生不明腫塊,皮膚凹陷或起皺、乳頭內陷、乳頭或乳房肌膚發紅或脫屑,以及乳頭溢液等狀況。

  另外,如有莫名疼痛,並經過休息或是療仍無法緩解,應該就診做進一步檢查;而睾丸癌好發於20歲至39歲的男性,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男性睾丸應列為癌症相關的例行檢查。有些醫生建議,男性應每個月自我檢視睪丸有無腫脹、腫塊、陰囊沉重感等變化;若在淋巴結、脖子、其他部位等發現腫塊或腫脹時,必須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

  美國癌症協會提到,大多數癌症有時會導致發燒。通常人體發熱代表癌細胞已擴散、從原來部位侵入身體另一部分,此外,發燒也可由血癌、淋巴瘤或白血病引起的;而沒有特別減重,但體重卻在短時間內急速下降;感覺腹部疼痛及長期抑鬱症;常感疲勞可能發生白血病、結腸癌、胃癌等的早期癌症,千萬不能忽略。而這些狀況都該找醫師詳細檢查。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超過3至4週的持續性咳嗽,便要請醫師仔細檢查喉嚨與肺部,並進行肺功能檢查;吞嚥困難可能是食道癌或腸胃系統的癌症;費城Fox癌症中心的負責人Daly表示,皮膚或痣的變化,都是要小心觀察的重點;如有咳血、吐血,或排便、尿液中有血,都要提高警覺;如果是癮君子,需特別注意嘴、舌上頭白點內的白色斑塊,都可能是癌症前兆。

  此外,男性隨著年齡增長,小便衝動、膀胱在夜間發生緊迫感、感覺不能完全排空尿液、無法啟動尿液流、大笑或咳嗽時,尿液洩漏或尿液流的削弱等泌尿問題日益顯著,這些都是警訊、需就醫治療;若有持續消化不良情形,很可能是食道、喉嚨或胃方面的癌症,若持續或惡化的消化不良,要馬上就醫。

15項男性罹癌徵兆,您有幾項呢?

七項預防心臟病指標 同時降低罹癌率 (中時電子報 2013/5/14)

 現代人毛病多,害怕罹患心臟疾病,同時也擔心癌症奪去生命。幸好,美國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心臟專家建議的七種健康生活方法,不但可以減少心臟病發的風險,還能夠降低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如此一舉兩得的好方法,刊登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網路版上。

  美國心臟學會(AHA)建議的7項健康指標,包括保持身體活動量、維持健康的體重、攝取健康飲食、將膽固醇控制在標準範圍內、降低血壓指數、持續檢查血糖值以及不抽菸等;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跟著做,就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機率,且新的研究也發現,依循這些準則,同時還能降低罹患癌症風險50%的機率。

  這項研究是由芝加哥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預防醫學系的Laura Rasmussen-Torvik博士與研究小組於1987年起收集涵蓋4個社區的動脈硬化研究數據,並根據超過1萬3千名的男女資料進行分析。

  Laura Rasmussen-Torvik博士表示,他們想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對癌症風險的影響究竟有多大,這個研究剛開始的時候,他們詢問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中的健康習慣,並且進行追蹤;20年之後,也就是2007年,有將近3000人罹患癌症,其中包括肺癌、攝護腺癌、乳腺癌和大腸直腸癌。

  研究團隊發現,如果按照美國心臟學會建議的健康方式生活,罹患癌症的風險比起沒有做到任一項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減少了51%的機率;而達成4項的人,也可以降低33%癌症風險;就算只做到1、2個建議,還是能降低21%的罹癌機率。

  因此,無論你是要預防心臟疾病,還是想減少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跟著美國心臟協會(AHA)的健康生活建議,就能夠遠離相關疾病的威脅。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60&id=16424

原文摘要: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3/13/CIRCULATIONAHA.112.001183.abstract

附註 七項理想指標定義為
1.  抽煙狀態: 不抽煙或已戒煙
2.  BMI < 25
3.  每週運動超過150 分鐘
4.  天天五蔬果
5.  膽固醇小於200 mg/dl
6. 血壓小於 120/80 mmHg
7. 空腹血糖小於 100 mg/dl

最新標靶藥物-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新契機 (中時電子報 2013/6/11)

【中時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2013.06.11
肺癌位居國人癌症死亡原因首位,每年奪走約八千人生命。研究發現,致癌基因 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是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的癌變關鍵。衛生署近期通過最新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物,用於治療 ALK陽性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另一項標靶治療選擇。

  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醫師表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進行手術治療,但約三分之二患者發現時已為晚期,如想採用標靶治療,病患需先進行基因檢測是否有特定的致癌基因存在,才能預測標靶藥物是否能發揮治療成效。

  研究發現致癌基因ALK是部份非小細胞肺癌的發展關鍵,一旦發生錯位,就像在體內作怪的「惡客」一般,會啓動細胞癌變的開關。ALK陽性的肺癌中,ALK基因會錯位後與其他基因EML4融合,產生的融合蛋白導致癌細胞形成,增生及轉移。

  蔡俊明強調,研究發現完全沒有抽菸或只有輕度吸菸史,及EGFR陰性(野生型)的肺腺癌病患,有較高(10到15%)的ALK基因錯位比例,也發現EGFR陽性的患者再出現ALK基因錯位的比例則很低。

  臨床顯示,一般肺癌患者平均年齡約66歲,但ALK基因錯位患者平均年齡卻只有52歲,蔡俊明建議,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儘早進行基因檢測,了解是否為ALK基因陽性患者,才能及早掌握有效的治療方式。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施金元醫師指出,衛生署已核准治療ALK陽性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標靶藥物,此藥物機轉是藉由抑制 ALK,進而阻斷一些對腫瘤細胞生長存活相當重要的細胞訊息傳遞路徑。

  施金元說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確診後,會針對腫瘤組織進行基因檢測,若確認為EGFR陽性,則可使用特定標靶藥物治療。但倘若為EGFR陰性且為ALK陽性,則可接受最新通過的ALK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物治療。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5&id=16543

ALK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結合標靶藥物治療 提高末期腸癌存活率 (中時電子報)

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病例數最多的癌症,有許多治療方法,治癒率頗高。治療的最高指導原則是個人化醫療及依照病人情況量身訂做,給予最佳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
 手術朝向對病患傷害最小、術後恢復最快及免疫力抑制最低的低侵襲性微創手術。隨著新藥問世及達文西機器手臂對手術的輔助,醫病雙方有更多武器可打擊大腸直腸癌。

 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醫師表示,第1至3期的大腸直腸癌以手術切除為主,手術方式除將腫瘤所在腸管切除外,還要加上淋巴結廓清,廓清範圍視病人情況及醫師術中判斷而定。術後是否接受輔助性化療,需根據切除腫瘤的病理分期,第3期一定要接受化療;第2期視情況而定,高危險群的病患才建議做輔助性化療。

 第4期腫瘤已轉移其他器官,最常轉移至肝與肺。一旦轉移,通常無法以手術根除性治癒,需配合外科、腫瘤科、放射腫瘤科等多科醫師診療。台灣有1/4大腸直腸癌病患在初次診斷便屬第4期,非單靠手術就能有效治療,化療與標靶治療對第4期病患的治療成敗具決定性角色,化學及標靶治療有時是在術前實施,先使腫瘤縮小後再手術,有些則是術後進行。

 梁主任解釋,標靶治療是運用高科技分子生物醫學,找出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的不同,針對癌細胞特異標靶,阻斷癌細胞成長,較無傳統化療副作用。標靶藥物合併傳統化療以加強效果、縮小腫瘤,腫瘤縮得愈快愈小,可幫助患者有機會進行根除式切除以爭取痊癒機會,對整體存活也有幫助。

 健保局在大腸直腸癌第1線治療給付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Cetuximab及血管生長因子單株抗體Bevacizumab兩種標靶藥物。Cetuximab直接作用在腫瘤細胞上,有生物標記KRAS 基因可預測是否有效副作用是皮膚反應及輸注反應,可經由預防性藥物來控制。Bevacizumab經由改變血管特性而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環境,副作用是胃腸穿孔,外科手術和傷口癒合的併發症及出血,若病患在治療後需手術,時間點的選擇需更小心

肺癌治療大突破! 新一代標靶藥療效優 (健康醫療網 2013/6/5)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肺癌治療出現重大突破!2013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mericanSocietyofClinicalOncology,簡稱ASCO)年會除了發表口服肺癌標靶新藥Afatinib的優異療效再次於最新研究被證實外,也發表了正在進行臨床研究的肺癌標靶藥「三效血管新生」藥物Nintedanib的研究結果;這兩種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不只療效佳,同時也大幅提升了肺癌病人的生活品質。
亞洲肺癌人數佔全世界5成以上,也是所有癌症中發生率及死亡率第一名,台灣每年有超過9千人得到肺癌;曾參與口服肺癌標靶新藥Afatinib全球大型臨床試驗LUX-Lung3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高壓氧中心暨呼吸加護病房主任夏德椿表示,口服肺癌標靶新藥Afatinib主要針對患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肺細小細胞肺腺癌病人,尤其是台灣有EGFR基因突變者高達六成之多,以此藥治療,可達七成的有效率,要比傳統化療的三至四成高很多。
夏德椿主任指出,傳統標靶藥只有一個標靶受體,而且是可逆性,Afatinib標靶藥物是多標靶藥,且為不可逆性;他進一步解釋,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家族有四個,傳統標靶藥只能針對單一個,而Afatinib標靶藥物可針對多個,而且Afatinib標靶藥物對於癌細胞的酪胺酸酶黏著後不易掉下來,就不易有抗藥性,因而稱之為不可逆性。根據臨床顯示,以傳統標靶藥治療大約10個月有效,而Afatinib標靶藥治療最長有達2年的病人。
另外,對於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肺癌標靶藥「三效血管新生」藥物Nintedanib;夏德椿主任表示,主要是針對非小細胞肺腺癌沒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EGFR)基因突變者,以標準化療加上此標靶藥物治療;而且「三效血管新生」藥物Nintedanib要比化療效果更好,而會稱之為三效,就是除了具有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抗體之外,還有抑制血小板及纖維母細胞作用,顯示其更為有效。
夏德椿主任並表示,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雖然會有皮疹和拉肚子的副作用,但是和化療相較,在生活上會較便利,因為不用像化療需要每週三天去醫院打針,也就不會有血液毒物作用,或是對肝臟造成影響,而且也不必抽血驗血小板、白血球。
夏德椿主任認為,台灣參加這兩種標靶新藥研究的貢獻很大;他並強調,台灣在新藥研究非常有潛力,而且研究力量不容忽視,但是需要有整合平台,未來才能不只對病人有幫助,也可在醫學發展上有所助益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乳癌關鍵基因「BRCA」 檢驗前後都要諮詢 (聯合新聞網 2013/5/16)

2013/05/16
【聯合報╱曾嶔元/國泰醫院病檢部主任】影星安潔莉娜裘莉發現「BRCA基因突變」,接受雙側乳腺摘除。眾人對此「大動作」議論紛紛,然而許多意見只是反映個人喜惡,而且是在不知科學數據下的主觀評論。在此提供一些統計數據供大家參考,有客觀的資料,討論起來才有助於抉擇。一、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是乳癌危險因子。科學家金恩(King)及安東尼奧(Antoniou)分別於2003年指出,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婦女,45至80%可能罹患乳癌。以年齡來看,50歲有37%得乳癌、60歲有55%得乳癌、70歲者有70%得乳癌。二、BRCA1基因突變的乳癌,比一般乳癌較常為荷爾蒙受體陰性,亦即較不適用荷爾蒙療法。也較常為HER2陰性,亦即較不適用標靶療法。換句話說,沒有太多的治療選項。此外,BRCA1基因突變的乳癌比一般乳癌較常出現淋巴結轉移,存活率也較差。三、科學家東恰克(Domchek)研究3854名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婦女,在2010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有1372名突變者沒做預防性乳房切除,其中98名日後得了乳癌。相反地,2482名接受預防性乳房切除後,沒有人得乳癌。哈曼(Hartmann)及盧貝克(Rebbeck)分別在2001年及2004年也指出,雙側乳房切除可讓BRCA基因突變者減少90%的乳癌風險。BRCA1基因的檢驗,不是只有美國才能做。國內的醫學中心也有能力,費用約台幣數萬元。檢驗前需要有專業諮詢,最好配偶(或親人)一起來和醫師談,充分諮詢(大約一小時)後,再決定是否要做基因檢驗。檢驗後也需要做諮詢,才能充分而自主的決定後續處理方式。國外統計顯示,即便有BRCA基因突變且適合做預防性乳房切除的婦女,也只有20至25%接受預防性乳房切除。安潔莉娜裘莉做什麼選擇,雖然是熱門話題,但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此過程。安潔莉娜裘莉利用醫學新技術得知其罹病風險,在充分諮詢後,自主性地決定處理方式。這是良好的醫病關係,值得我們學習。


全文網址: 乳癌關鍵基因「BRCA」 檢驗前後都要諮詢 - 乳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56051#ixzz2V8UISXPB
Power By udn.com

油煙+二手菸 女性罹患肺癌的兇手 ( 聯合新聞網 2013/6/3)

2013/06/03
【聯合線上企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詹雲翔提供】根據衛生署發布的資料,肺癌是臺灣十大癌症的第三位,在男性僅次於肝及膽管癌和大腸癌,在女性(不含原位癌)僅次於乳癌及大腸癌,癌症死亡率排名則在男性為第二位,女性為第一位。直覺上,男性因為抽菸人口較多,罹患肺癌似乎較符合邏輯。但女性罹患肺癌的比例也很高,乍看就頗令人費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詹雲翔提出了兩組統計數據,為民眾解開迷惑。
臺灣男性:抽菸人口30-40%,罹患肺癌比例每十萬人有58.07人
臺灣女性:抽菸人口4%,罹患肺癌比例每十萬人有34.02人
【罹患肺癌患者抽菸比例】
男性:86%、女性:10%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女性抽菸人口雖然僅及男性抽菸人口的十分之一,但罹患肺癌的人數卻是男性患者數的五分之三。再比對肺癌患者抽菸與否的性別差異,可以明顯看出,女性之所以患癌,抽菸並非主要原因。詹雲翔指出,廚房油煙和二手菸才是導致女性罹患肺癌的元兇。請再看看以下這組數據:
配偶每日抽菸量小於1包或已戒菸:不抽菸的女性配偶罹患肺癌機率比一般人多1.6倍,配偶每日抽菸量大於1包:不抽菸的女性配偶罹患肺癌機率比一般人多2.08倍, 從數據可以明顯看出,二手菸的確會提高罹患肺癌的機率,因此,許多抽菸的人為了體貼不抽菸的另一半,會到陽臺或屋外抽菸,以為只要另一半不直接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中,就不會造成危害。然而事實上,抽菸後遺留在身上、牆上、傢俱上的毒素,還是會造成身體的負擔。詹雲翔強調,抽菸者雖然吸入較高濃度的有毒物質,但因為香菸點火加熱過,毒性較少。反觀二手菸的情況,雖然沒有直接吸攝,毒性濃度比較低,但也因為是間接吸入,毒性無法經由加熱而減少,所以也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危害。所以真的要體貼自己的伴侶,最好的辦法,還是戒菸吧。除了二手菸外,女性罹患肺癌的另一個主因是廚房油煙。根據實驗分析,廚房油煙中的致癌物成份包括異環胺類、多環芳香烴和硝基多環芳香烴 (DNP)等,女性在準備一餐的時間內吸入的「隱形殺手」,往往是戶外新鮮空氣的百倍以上,危害程度非常驚人。英國甚至有研究指出,在通風差、燃燒效能低的灶具上作飯,對健康的危害相當於每天吸兩包香菸。詹雲翔提醒女性,只要油鍋開始冒煙,就表示油溫過高,有毒物質開始產生了。作菜時儘量將油溫控制在兩百度以內,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油煙,還可以保存蔬菜中的營養。其次,保持廚房的通風,作菜時一定要打開抽油煙機。而且,抽油煙機和鍋蓋的距離不要超過七十公分,建議要安裝至約五十公分,才能夠更有效地排除油煙。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儘量不要油炸、乾煎,多採用煮、燉的烹調方式,吃得清淡些,也是減少油煙、增進健康的好方法。


全文網址: 油煙+二手菸 女性罹患肺癌的兇手 - 臺北聯合門診室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58409#ixzz2V8ToZEyD
Power By udn.com